IDE,ATA,SATA,SCSI,SAS,FC接口和SSD硬盘
由于最近一直在守护阿拉德,今天觉得应该继续写点东西了,便想接着上次的Linux读书笔记写,无奈磁盘这段东西太多了,看了一点就好多不懂的,先搬点基础知识铺垫一下吧。
References: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A1%AC%E7%9B%98 wiki 硬盘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Parallel_ATA#IDE_and_ATA-1 IDE和ATA-1
其实网上一搜一堆这种介绍性的文章,本来我是不愿意写的,不过看了几篇发现都是一坨什么东西!凑点字就叫博客,感情不是交作业就随便糊弄一下,心里有个安慰就行了?那还不如不写,净是些网络垃圾。遂生气的我搬了Wiki的资料,简单粗暴,哼哼。
硬盘按数据接口不同,大致分为ATA(IDE)
和SATA
以及SCSI
和SAS
。
ATA
,全称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
,是用传统的40-pin并口数据线连接主板与硬盘的,接口速度最大为133MB/s,因为并口线的抗干扰性太差,且排线占用空间较大,不利电脑内部散热,已逐渐被SATA所取代。
注:IDE接口即早期的ATA接口,随着发展,变成人们熟知的ATA-1接口了,参见参考连接的IDE和ATA-1SATA
,全称Serial ATA
,也就是使用串口的ATA
接口,因抗干扰性强,且对数据线的长度要求比ATA
低很多,支持热插拔等功能,SATA-II
的接口速度为300MiB/s,而新的SATA-III
标准可达到600MiB/s的传输速度。SATA
的数据线也比ATA
的细得多,有利于机箱内的空气流通,整理线材也比较方便。
注:通常PC使用的就是SATA接口的硬盘,如果你留心的话会发现现在的机械硬盘基本上是SATA-3接口的。SCSI
,全称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
(小型机系统接口),经历多代的发展,从早期的SCSI-II
,到目前的Ultra320 SCSI
以及Fiber-Channel
(光纤通道),接口型式也多种多样。SCSI
硬盘广为工作站级个人电脑以及服务器所使用,因此会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,如碟片转速15000rpm的高转速,且资料传输时CPU占用率较低,但是单价也比相同容量的ATA及SATA硬盘更加昂贵。
注:通常用于企业级服务器,设计为7*24不间断工作SAS(Serial Attached SCSI)
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,和SATA
硬盘相同,都是采取序列式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,可达到6Gb/s。此外也透过缩小连接线改善系统内部空间等。此外,由于SAS硬盘可以与SATA硬盘共享同样的背板,因此在同一个SAS存储系统中,可以用SATA硬盘来取代部分昂贵的SAS硬盘,节省整体的存储成本。但SATA存储系统并不能连接SAS硬盘。
注:可以理解为升级版的SCSIFC
(Fibre Channel
,光纤通道接口),拥有此接口的硬盘在使用光纤联接时具有热插拔性、高速带宽(4Gb/s或10Gb/s)、远程连接等特点;内部传输速率也比普通硬盘更高。限制于其高昂的售价,通常用于高端服务器领域。
注:常用于企业存储高端应用,价格昂贵- SSD放在最后说是因为SSD并不是硬盘的接口类型,而是指硬盘类型。固态硬盘(Solid State Disk,简称SSD),类似于机械硬盘(HDD)。这几年算是非常流行的了,一波换硬盘潮流,我也不多说什么,关于SSD的文章还是比较多,而且比较不错的。
硬盘的介绍就这样把,不出意外下一篇应该就是Linux读书笔记的磁盘管理了。